Follow Us

疫情升級下,廢棄口罩成為海洋污染新危機

疫情升級下,廢棄口罩成為海洋污染新危機

台灣自 5 月 15 日新冠疫情加重,各地方政府均加強規定公共場所戴上口罩等更嚴謹的防疫措施。然而在大家嚴實戴口罩保護自己的同時,口罩的替換速度增加,使得廢棄口罩回收的問題又再次浮上檯面,因為原應作為保護人類的口罩,現在成為全球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之一。

全球去年丟棄有 15 億片口罩流入海!廢棄口罩難分解成海洋動物殺手

口罩是由聚丙烯材質、鬆緊帶與金屬所製成,而待口罩用畢後應丟擲垃圾桶並送至掩埋廠或焚化廠進行處理,不過卻有人們隨手丟棄,讓街道、河川與海洋中越來越常見到廢棄口罩。根據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調查,目前全球每個月約會使用 1290 億片口罩。

隨著疫情升級,人們替換口罩的次數增加,使得口罩用量快速提升。根據環保團體「海洋亞洲」(OceansAsia)紀錄,去年全球有超過 15 億片口罩流入海洋,相當於新增了 6200 噸海洋塑膠汙染。法國環保慈善機構「海洋清潔行動(Opération Mer Propre)」去年也提出警告,呼籲大家注重這個新型污染,其成員更直言:「不久之後,廢棄口罩數量可能會比水母的數量還多。」

由於防護材質,使得口罩不容易分解,不僅會分解成更小的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進而衝擊生態圈;更嚴重的是,當口罩流入河川、海洋裡,很可能會纏上動物、甚至被動物吃掉,造成生物死亡。

英國「皇家愛護動物協會」(RSPCA)就曾在推特上發布一則拯救被口罩纏住的海鷗,該海鷗被纏住長達一週,還登上英國媒體頭條。

英國皇家愛護動物協會(RSPCA)

不只英國,保育人士也在巴西海邊的企鵝屍體胃內發現口罩,邁阿密外海也傳也有河豚因口罩喪命的新聞;此外,法國「海洋清潔行動」也曾在地中海附近的鹹水潟湖中,發現了一隻困死在口罩裡的螃蟹。

巴西環保團體 Instituto Argonauta Ubatuba
法國「海洋清潔行動」(Operation Mer Propre)

不只口罩,「防疫新生活」讓塑膠污染捲土重來

隨著疫情升溫,越來越多餐廳、便利商店不再接受消費者自備環保餐具,一律使用店家提供的一次性塑膠餐具與免洗餐具,就是為了預防餐具的雙向交流增加染疫風險。儘管這樣的政策會能夠避免更多接觸,卻也使得過去店家與政府的減塑政策被迫擱置。世界銀行(World Bank)便警告,新冠肺炎「似乎正在將趨勢轉回一次性塑膠」

此外,台灣各縣市紛紛宣布近期餐廳、飲料店與小吃店只能提供外帶與外送服務,一律禁止內用;而民種為保持社交距離、甚至因應居家隔離與封城措施,越來越多人直接選擇 foodpanda 或 Ubereats 等外送服務,這也造成大量的外賣包裝與食品配送包裝被使用,也成為一次性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

而除了民生需求,醫療院所與治療新冠肺炎病患的衛生所也成為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如:一次性塑膠罩袍、口罩、外科手套、乾洗手的瓶子、防護醫療服和檢測包。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便預測,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擁有 1400 萬人口,因為疫情襲擾的關係每天將產生新的 309 噸醫療廢棄物,而他們也警告,「很少有城市有能力處理『過剩的醫療廢物』。」

一次性塑膠使用暴增應為暫時現象,重點是人們後續該如何解決?

正如同環保組織「從塑膠中解放(Break Free From Plastic)」所言,希望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率飆升只是暫時的現象,而不會逆轉在減少塑膠污染方面得之不易的成果。因為疫情影響之下,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增量在所難免,而我們能夠想的是,如何在這些必要的塑膠用品中找出可減少使用的部分?

如現在恢復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與免洗餐具,但在疫情稍緩後,店家也可以重新接受民眾自備可重複使用的容器,並加強宣導消費者徹底做好清潔與消毒,同時做到防疫與減塑行動。而除了民眾自主的行動,也有越來越多企業看到減塑的商機,紛紛開始投入可重複使用材料與塑膠回收的領域

如一家名為 Muuse 的新創公司,在新加坡開始推出「使用不銹鋼杯子和竹制盒子的送餐服務」。創辦人為了減少一次性送貨包裝的大量使用,用這種可重複使用的容器,讓顧客在使用後可將容器退回,並將這些容器進行清洗和消毒,再進行下一次的送餐服務。

不只新加坡,台灣也有類似的環保送貨服務。新創團隊 PackAge+ 致力於推廣「綠色消費」、「綠色網購」,因此他們在消費者的網購流程中,提供了一個串連電商與歸還點的網購包裝循環系統。

PackAge Plus 臉書

若回到口罩本身,各國也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尋找製造可循環使用的口罩材質、以及可重複使用或回收口罩的方式。

以英國為例,熱壓縮集團 Thermal Compaction Group 就推出了一款壓縮機,將廢棄的防護衣與口罩融化壓縮成後板子,可作為桌椅製造的材料;法國的資源回收公司 Tri-o et Greenwishes 以收費方式幫忙業者處理廢棄口罩,在將口罩進行隔離消毒後切碎並分離出聚丙烯,製成汽車踏墊與其他車用塑膠零件;美國的 TerraCycle 則是推出可以回收口罩的「零浪費箱」(zero waste box),會將廢棄口罩送到工廠製作成塑膠顆粒,最後再賣給廠商做成長凳、地板材料和棧板。

疫情已經證明人們的生活無法完全離開塑膠,也因此,前期如何減少使用、後續如何處理這些塑膠廢物,才是最重要的事。儘管在疫情之下,塑膠使用大幅上升,但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綠色生活越發成為主流,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下,人們可以再次回到減塑生活,不讓過去的努力白費。

正如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部長查克.哥德史密斯(Zac Goldsmith)所言,在各國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的現在,正是人們重新決定與規劃未來復甦方向的關鍵時刻,我們更應該重新選擇一條「以環境的永續性與恢復力」為主軸的重建與復甦的方法,讓地球資源能夠乾淨、不受污染地留存下去。

參考資料

中央社》企鵝屍體胃內有口罩 防疫救星淪生態殺手
中央社》廢棄口罩釀塑膠汙染問題 如何回收挑戰重重
CSR @天下》口罩快比水母多 新冠疫情產生的塑膠垃圾快要淹沒海洋、殺死生物

(首圖來源:Photo by Claudio Schwarz | @purzlbaum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