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鋼鐵業的挑戰:貢獻全球 9% 碳排放的產業如何邁向淨零?
文/呂威逸 鋼鐵,是建築的基本架構,是支撐起現代社會的重要材料。鋼鐵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然而鋼鐵的生產過程會產 […]
歐盟於 2021 年 7 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提案,希望能消去「碳洩漏」的漏洞,並聲稱能讓海外企業與歐盟在地公司都能以公平角度競爭,還要實現減排目標,然而在計畫公布後,卻受到各界爭論。
無論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最終決議如何,減碳已是國際趨勢,行之有年的歐盟仍持續在加強機制的完整性、美國也在研擬全國碳交易與調整機制的可行性、而全世界排放第一個中國則是於今年 7 月初正式上線全國碳交易機制,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歐盟表示,CBAM 機制初期僅規範水泥、肥料、鋼鐵、鋁和電力五大高耗能產業,大約佔歐盟整體經濟活動碳排放 13%。其中,台灣的鋼鐵、石化、水泥及造紙業都會輸出至歐盟,部分下游產業也都會採用相關原料而增加碳足跡,可能受到碳關稅影響。不過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台灣的佔比不高,僅約 3-5%,影響相對較小。撇除掉台灣的碳費、碳定價訂定進度,台灣產業該如何因應歐盟碳關稅的到來,減少碳關稅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