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Elizabeth McDaniel on Unsplash

疫情增加了多少環境污染?歐盟《一次性塑膠報告》重點

台灣自今年 5 月中疫情再度爆發,進入三級警戒,如今已屆滿一個月。因為疫情升級,口罩、塑膠手套、醫療用品等一次性塑膠用具的用量又快速提升,再加上各地餐廳外帶、叫外賣、使用網購的次數增加,也使得外帶用、電商所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包裝用量大增。這些防疫新生活,如何改變人類的塑膠使用習慣,進而導致環境影響呢?

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日前公佈了「COVID-19 對歐洲環境中一次性塑膠的影響」的報告,顯示:儘管口罩能夠保護人們的生活、一次性塑膠容器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但若不好好回收處理,這些不易分解的塑膠用品不僅會危害生態環境,也可能產生額外的溫室氣體。

疫情再起的台灣,可以以歐洲的統計數據作為參考,除重新思考可行的減塑措施、更好的垃圾管理模式,也能幫助台灣應對未來其他無法預測的流行病或緊急狀況。

口罩和手套需求量大增,歐盟境內產量成長、進口量增加超過一倍

歐盟自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向其他地區進口的口罩量。BAU 代表 Business-as-usual,亦即疫情前的狀況。 (圖片來源:EEA

由圖表可發現,跟疫情前的口罩進口量相比,疫情爆發後歐盟多進口了 17 萬噸的口罩,超過一倍。這還是歐盟境內的口罩製造商也同樣再增加產量的情況下,進口量就增加了這麼多,換算下來這樣的進口量可供應所有歐洲人每天 0.75 個口罩。

口罩的用量增加是相當合理的,因為各國在疫情爆發後皆陸續實施戴口罩的規定,但塑膠手套的用量不在政府強制規範下也大量成長。在 2020 年的 4 月至 9 月,歐盟進口的塑膠手套也比疫情前的進口量整整增加 8 成,超過 10 萬噸。

這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口罩的塑膠材質跟塑膠手套,對於環境跟氣候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它們從製造到丟棄都與環境相關,包含:原料取得、製造過程、物資運送、垃圾處理與隨地丟棄,都會對環境產生不同影響。

根據調查,人口超過 200 萬的法國有 5% 的人承認他們曾在路上隨手丟掉不用的口罩。這些遭亂丟的口罩除了破壞市容,也可能流入河流、海裡。進入自然環境中的口罩,可能被動物吃下、纏繞在動物身上,也可能分解成更細微的塑膠微粒,破壞自然環境,最終在人們食用海鮮時被吞下肚。

延伸閱讀:疫情升級下,廢棄口罩成為海洋污染新危機

此外,口罩與手套也會造成溫室氣體。以口罩為例,在口罩製造過程中、運送過程中、與回收處理時,一噸的口罩會產生 14-33.5 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製造跟運送過程佔最大原因(尤其歐洲許多口罩是從中國進口),而歐盟在疫情期間,預估多增加了 240-57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報告中也有提到若使用可重複使用的棉質口罩對環境較友善,但就無法提供跟醫療用口罩一樣的保護力。

歐盟塑膠包裝產量持續下降,但塑膠包裝用量因電商、外送大增

由於許多城鎮祭出封城措施,飲食與消費習慣也改變了塑膠包裝的使用。歐洲的外送、外帶、跟網購次數大增,使得包裹、食物的一次性塑膠包裝用量提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境內的塑膠包裝產量卻是減少的。

歐盟自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的塑膠包裝產量。BAU 代表 Business-as-usual,亦即疫情前的狀況。 (圖片來源:EEA

觀察圖表可發現,歐盟的塑膠包裝產量持續下降,而在疫情爆發後更是產量迅速減少,直到 2020 年 10 月,各國陸續解封,塑膠包裝產量才回到疫情前水準。事實上,歐盟的塑膠包裝自 2017 年就逐漸下降(推測是歐盟實施的減塑政策),而在疫情期間更是大減(可能是工廠停工而導致減產),使得塑膠包裝的產量減少了 22.7 萬噸,也讓歐盟在這段期間降低了 77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在 2020 年 3-9 月期間,歐洲電商的收入與疫情前相比增加了 16%,包裹遞送服務也達到該年的最新高。根據全世界最大的運輸公司德國郵政集團 DHL 統計,DHL 在 2020 年運送了約 18 億個包裹,比前一年還高出 15%。電商的蓬勃發展也導致了塑膠包裝的用量大增,專家預估,該年 3-9 月期間與之前相比約多消耗了 1.14-1.76 萬噸的塑膠包裝

至於在餐飲產業方面,2020 年 3-8 月期間,餐飲業與疫情前相比營業額減少了 45%,近乎一半。若更詳細分析,可發現因為多數人都遠距工作、上課,路邊攤販這種可以「邊走邊吃」的食物或飲料店家生意變差;而許多餐廳因為轉型成提供外帶或外送服務,則導致一次性的塑膠食物包裝的用量增加。

疫情下,我們該如何減塑?

這次 COVID-19 疫情的經驗,人們發現到要面對未來的更多傳染病或是其他未知的緊急狀況,我們必須要了解更多人類對於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在疫情發生早期,多數的醫療防護用品(如口罩跟手套)的研究都會聚焦在它們的衛生清潔方面或是保護力;但在確認這些醫療用品的保護力後,人們也應該將注意力轉往其他面向,如:這些醫療用品對於環境、氣候、甚至社會的影響

每個人都應該做好垃圾處理的工作,同時政府與企業也應該善用大型組織的資源,提供人們能夠妥善處理垃圾、醫療用品回收的服務。面對未來的潛在疾病或緊急狀況,EEA 也提供了企業、政府、與個人等不同角色可以做的準備。

首先,要降低對環境或氣候的影響,人們應該要進一步研究更多的應變措施,研發並了解:更環保的塑膠用品材質跟設計、如何鼓勵人們使用口罩等醫療用品並避免隨便丟棄、隨地丟棄塑膠用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研發可重複使用的塑膠用品、一次性塑膠用品的回收方式。

此外,人們也應該要更全面地監督一次性塑膠用品的處理,如:更明確追蹤塑膠用品的製造與消耗、隨手丟棄的狀況。

藉由以上更清楚的研究與監督,政府可以訂定出更好的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規範,以避免環境與氣候影響。以歐盟而言,歐盟便可以透過政策鼓勵大眾改變既有使用習慣、鼓勵企業採取循環經濟模式、並找出更好的回收機制與廢棄物處理管理辦法。

對企業而言,則是需要採取循環經濟的經營模式,如:可重複使用的食品包裝或是包裹包裝、包裝的回收再利用系統、以及回收過程中這些包裝的清理方式,以確保包裝的衛生安全;也可以使用可回收、環境友善的包裝材質,讓包裝在生命週期的最後時也能夠更容易地處理。不過,要讓企業改變現存的經營模式,則需要有更多的誘因促使企業改變。

參考資料

EEA》Impacts of COVID-19 on single-use plastic in Europe’s environment
EEA》COVID-19 in Europe: increased pollution from masks, gloves and other single-use plastics
環境資訊中心》疫情期間增加了多少環境污染? 歐盟一次性塑膠報告出爐

(首圖來源:Photo by Elizabeth McDaniel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