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研究顯示,2020 年的疫情雖使人類活動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兩種溫室氣體濃度卻持續成長。其中,二氧化碳濃度更是達到 360 萬年以來新高。
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人類活動減少也壓不下來
2020 年全球遭疫情肆虐,使得各地人類活動大減、飛機航班大減、製造業減產,因此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隨之減緩。根據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ESSD)所預測,疫情應該會使得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7%。這也代表著,若不是疫情趨緩了人類的活動,2020 年的二氧化碳濃度成長應該會打破全部紀錄。
然而根據 NOAA 統計,2020 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平均約為 412.5 ppm(百萬分之 412.5),年增長 2.6 ppm。如此高的成長幅度是 NOAA 63 年有紀錄以來的第五高,前四名分別為 1987、1998、2015 與 2016 年。
據維基百科整理,2000 至 2009 年間的濃度增長率為每年 2 ppm,而 2020 年就增加了 2.6 ppm,可見增加速度仍在變快。
據科學家表示,現今的二氧化碳濃度已與 360 萬年前(上新世中期)的溫暖時期相當。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介在 380 ppm 至 450 ppm 之間;此外,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的高出近 24 公尺(78 英尺)、全球平均氣溫也比工業化時代前的水平高出近 3.8°C 左右(7°F)。
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甲烷也是大量增加的溫室氣體之一。科學家發現,2020 年甲烷的年增加量為 14.7 ppb(十億分之 14.7),這是 1983 年以來,科學家開始記錄的最大增加幅度。
人類活動是主因,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刻不容緩!
科學家直言,人類活動正是全球暖化的主因。「若我們想避免最嚴重的後果,我們必須集中精力與資源讓化石燃料的排放量降到『近零排放』;此外,我們還需要找出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清掉的方法」,科學家警告。
至於甲烷,包含使用化石燃料、有機物腐爛所產生的氣體以及畜牧業動物所產生的廢氣,都是甲烷的排放來源。根據 NOAA 過去所做的研究,甲烷的排放主因是後兩者而非化石燃料;然而科學家仍強調,要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減少甲烷化石燃料的使用仍是相當重要的一步。
隨著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逐漸提升,越來越多政府、企業出面宣布減碳計畫,追求在 2050 年前淨零排放的目標,也有越來越多新技術被發明出來,如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的發展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各國都盡力擴大綠能可覆蓋的用電需求;也有越來越多新創公司以「永續發展」為核心,推出用消耗更少資源製造更多產品的解決方案,大大增強資源使用效率,協助人們拯救地球環境。
同樣關注全球氣候變遷,本住秉持著愛地球的初心,打造推出「為地球降溫 1°C」的正能量建築,提供零熱排、零碳排、零廢電等循環經濟技術的生活空間,也期望能立足台灣放眼國際,將這樣的永續技術推廣至全球,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NOAA、維基百科、Interesting Engineering
(首圖來源:Photo by veeterzy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