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威逸
Netflix 於 3 月首次發表了自家的 2020 年 ESG 報告書,其中他們宣布:目標在 2022 年達到淨零排放。
50% 碳足跡來自影視內容製作,Netflix 開第一槍:2022 年淨零碳排
Netflix 在報告書中提到,全球的 Netflix 用戶數量已超越 2 億,隨著用戶越來越多,他們了解自己的影響力與責任越來越重大。而他們也希望,讓螢幕上的文化、人物與景觀可以被更多人看見——想要繼續帶給這個世界歡樂,需要一個宜居的世界。
在報告書中,Netflix 指出他們 2020 年所產生的碳足跡為 110 萬噸,相當於一個擁有 15 萬戶家庭的城市。儘管 2020 年的碳足跡比 2019 年還低,但主要原因是因為疫情影響使得多數拍攝計畫被迫延後。
而在 110 萬噸的碳足跡中,Netflix 發現約有 50% 的碳足跡來自於電影、影集的製作,40% 來自於企業營運,而進行串流的數據中心則是佔了 5%。
為了跟上全球前 2000 大上市公司 1/5 已喊出淨零排放的目標,Netflix 也宣布將於 2022 年做到淨零排放,儘管與科技業相比 Netflix 的氣候行動較晚,但在娛樂產業中 Netflix 可算是開了第一槍,因為像迪士尼、BBC 等大型媒體公司的目標都還是 2030 年淨零排放。
Netflix 的減排行動:綠電、僱用當地員工、內部碳稅制度
為有效達成目標,Netflix 聘用了永續長 Emma Stewart、投入減少、保留和清除碳技術,也投資了部分自然保護的組織跟計畫。此外,Netflix 將氣候行動目標分為三大類:直接排放、間接排放與其他間接排放(包含供應鏈與合作夥伴所製作的第三方內容與 Netflix 授權內容),將絕大多數 Netflix 營運業務都列進氣候行動的治理中。
據報導,在電影製作中,有近一半的排放是來自於交通運輸、1/3 來自電力與天然氣使用、1/6 來自柴油發電機。根據英國電影協會預估,平均一部「主力大片」(tent-pole movie)的電影製作會產生 2840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約等於一台車行駛 11 公里以上所產生的碳排。
要做到 2022 淨零排放,Netflix 首先會購買碳抵銷以及資助如綠地復原的自然保護計畫,以彌補目前所產生的碳排放。而 Netflix 也打算在 2030 年透過加裝太陽能板和改用再生能源,把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量降低至 2019 年標準的 45%。
其他 Netflix 的綠色行動包含在影視內容製作上使用乾淨能源的行動電池取代柴油發電、提供免費的電動車充電站、雇用當地工作人員、減少出差行動與住宿的需求、鼓勵供應商使用再生能源、將傳統燈具換成 LED 燈等。
而在內部管理上,Netflix 創辦人 Reed Hastings 表示他們將在會計活動中執行「內部碳稅制度」,以增加工作人員減排的動力。
在串流服務上,Netflix 與雲端服務商如 Amazon Web Service(AWS)合作,也提供大型硬碟系統的「Open Connect Appliances」,讓各地的使用者在看 Netflix 時不需要從加州總部獲得數據資料,而可以從附近的數據中心取得服務,不僅增加串流服務效率,也可以降低資料運算、傳輸所產生的碳排。
2020 年 1.6 億用戶觀看永續相關作品,Netflix 投資研發影視串流碳排測量工具
儘管 Netflix 在內容製作過程中將可能降低溫室氣體產生,不過目前的碳排放計算還未計入使用者透過各式裝置看 Netflix 所產生的排放。為此,Netflix 也參與資助了 DIMPACT 線上工具的開發,可以用來測量影視串流、網路發布與廣告活動等網路活動的碳排放。
根據 Netflix 估算,在 2020 年中平均每一小時 Netflix 的串流服務會產生小於 100 克的二氧化碳當量,約等於汽車行使約 400 公尺所產生的碳排。
Netflix 在報告中表示,2020 年約有 1.6 億的家庭帳戶觀看了與永續相關的節目,也凸顯環保永續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Netflix 從自身使用者的觀看習慣中,看到永續的趨勢,在影視娛樂產業中開了第一炮,也期望能鼓勵像迪士尼這樣的大型媒體集團可以跟上「綠色製作」(green production)的行列,訂定出更積極的減排愛地球目標。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Netflix 宣布 2022 年淨零排放 原創影集碳足跡佔比最高
《獨立報 Independent》:Netflix promises to wipe carbon footprint in under two years
《Financial Times》:Netflix plans to clean up film sets to cut carbon footprint
《Netflix ESG 報告》
(首圖來源: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